饮水知源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。
出处宋·陈宗礼《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》:“口诵心惟,向慕而依归。饮水知源,自觉自悟,师岂远乎哉!”
例子清·洪亮吉《王隐<晋书地道志>后叙》:仲远一记,既导美于太康,彦季全编,殊有功于处叔,饮水知源,抚柯求叶,亦沈约、魏收之祖也。
基础信息
拼音yǐn shuǐ zhī yuán
注音一ㄣˇ ㄕㄨㄟˇ ㄓ ㄩㄢˊ
繁体飲水知源
感情饮水知源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
近义词饮水思源、饮水辨源
字义分解
展开阅读全文 ∨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怪诞不经(意思解释)
- 扫地出门(意思解释)
- 暴发户(意思解释)
- 凿壁借光(意思解释)
- 苦思冥想(意思解释)
- 目不忍见(意思解释)
- 骨肉之亲(意思解释)
- 漫不经心(意思解释)
- 婆婆妈妈(意思解释)
- 欺善怕恶(意思解释)
- 龙争虎斗(意思解释)
- 室迩人遥(意思解释)
- 胡子拉碴(意思解释)
- 风声鹤唳(意思解释)
- 之子于归(意思解释)
- 超然物外(意思解释)
- 卑鄙龌龊(意思解释)
- 凌云之志(意思解释)
- 举目无亲(意思解释)
- 五花八门(意思解释)
- 千里命驾(意思解释)
- 有风有化(意思解释)
- 高步通衢(意思解释)
- 冠履倒易(意思解释)
- 角巾东路(意思解释)
- 天缘凑合(意思解释)
- 枭首示众(意思解释)
- 滥用职权(意思解释)
※ 饮水知源的意思解释、饮水知源是什么意思由康熙字典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进种善群 | 谓提高民族素质。 |
五花大绑 |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,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。 |
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 | 阋:争吵;墙:门屏。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。 |
自强不息 | 自觉地努力向上;永不停步。息:停止。 |
不僧不俗 | 僧:指和尚。指不三不四,不伦不类。 |
遗形藏志 | 超脱形骸,舍弃心性,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。 |
年少无知 | 年纪小,不懂事。 |
口快心直 | 有啥说啥;想啥说啥。形容人性情直爽;语言明快。 |
兵无常势 | 兵:战争;常:常规、不变;势:形势。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。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。 |
极重不反 | 同“极重难返”。 |
不攻自破 | 不用攻击;自己就破灭了。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;就露出破绽;站不住脚了。 |
学而不厌 |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。形容好学。厌:满足。 |
触目皆是 | 触目:目光所及;皆:都。眼睛所见到的都是。 |
路无拾遗 | 见“路不拾遗”。 |
进道若退 |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。 |
敲诈勒索 |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;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。 |
昂藏七尺 | 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。 |
敷衍了事 | 敷衍:将就应付;不认真。了:了结。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。指做事不认真;缺乏责任心。 |
作贼心虚 | 虚:怕。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,心里老是不安。 |
婆婆妈妈 | 形容人动作琐细,言语罗唆。也形容人感情脆弱。 |
叽叽喳喳 | 语音杂乱。 |
道山学海 | 道、学:学问。学识比天高比海深。形容学识渊博。 |
文治武功 | 政绩和战功。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。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。 |
分门别类 | 门:类;别:区别。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。 |
分工合作 | 众人各司其责,共同从事工作。 |
之子于归 | 之子:这个女子;于归:到丈夫家中去。指女子出嫁 |
珠还合浦 | 合浦:汉代郡名,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。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。 |
忙不择价 |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。 |